温纳动态

哪些人更易患抑郁症?—南京温纳心理咨询

2025-07-28

  抑郁症并非凭空出现的“情绪感冒”,它的发生往往与个体的性格特质、生活经历、环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。虽然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抑郁症的困扰,但以下几类人群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叠加影响,患病风险相对更高。


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人

持续的压力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,而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人,心理防线更容易被逐渐击溃。这类人群包括高压行业从业者,比如需要时刻应对突发状况的急诊科医生、业绩指标严苛的销售、长期熬夜赶项目的互联网从业者等,他们常年处于精神紧绷状态,身体和心理的疲劳不断累积,却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放松调整。


还有一些人虽不在高压行业,却因生活状态长期紧绷而面临风险,比如单亲妈妈独自承担育儿和经济双重压力、备考多年的考生反复经历希望与失望的交替、创业者在资金链断裂边缘持续挣扎等。这些压力并非短暂的情绪波动,而是像“温水煮青蛙”一样,慢慢消耗人的心理能量,当压力超出个体承受极限时,就可能引发抑郁情绪,进而发展为抑郁症。


有明显负面人格特质的人

性格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,但某些长期存在的负面人格特质,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概率。比如过度敏感的人,他们对他人的语气、眼神格外在意,容易将中性信息解读为负面信号,比如同事一句无心的评价,可能会在他们心里反复琢磨,认为自己被否定,长期处于自我怀疑中。


还有完美主义者,他们对自己和身边的事有极高的要求,一旦事情没有达到预期,就会陷入强烈的自责,觉得是自己不够好。这种对“不完美”的无法接纳,会让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自我批判中。另外,习惯压抑情绪的人也需警惕,他们遇到委屈、痛苦时从不向外倾诉,而是将情绪积压在心里,时间久了,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像不断膨胀的气球,最终以抑郁症的形式爆发。


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的人

重大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,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心理状态,甚至成为抑郁症的“隐形开关”。这里的创伤既包括突发的灾难性事件,比如地震、车祸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中的亲历者、目击者,他们在事件中经历了生死考验,内心留下的恐惧和无助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。


也包括长期的慢性创伤,比如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、忽视,或者在亲密关系中经历过背叛、情感操控的人。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尤为深远,孩子在本该获得安全感的阶段却遭遇伤害,会形成“世界不可靠”“自己不值得被爱”的认知,这种认知会伴随成长,在成年后遇到挫折时,更容易陷入绝望,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。即使创伤事件已经过去多年,一旦遇到类似的场景或情绪触发点,潜藏的心理创伤就可能被激活,引发抑郁症状。


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

抑郁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遗传病,但研究表明,它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。如果直系亲属(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子女)中有抑郁症患者,那么个体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。这是因为遗传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(如5-羟色胺、多巴胺)的分泌和调节机制,而神经递质的失衡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。


不过需要明确的是,遗传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,并不一定会患上抑郁症,只是在相同的环境压力下,他们的“易感阈值”更低。比如面对同样的工作挫折,普通人可能短暂失落后重新振作,而有遗传倾向且心理调节能力较弱的人,就可能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。因此,有家族史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,提前做好情绪管理和心理防护。


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受躯体疼痛困扰的人

身体的长期不适,会间接影响心理状态,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。患有慢性疾病的人,比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,需要长期服药、定期复查,部分疾病还可能导致身体功能下降,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。他们可能会因为疾病带来的不便而产生自卑心理,觉得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,同时对疾病的担忧、对未来的不确定感,也会让他们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。


长期受躯体疼痛困扰的人也面临类似风险,比如癌症患者的术后疼痛、长期头痛或背痛患者,疼痛不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,还会影响睡眠和情绪。当疼痛持续存在且难以缓解时,人会逐渐失去耐心和希望,产生“活着很痛苦”的想法,进而引发抑郁。这种由躯体不适引发的抑郁症,往往还会形成“疼痛-抑郁-更疼痛”的恶性循环,需要同时关注身体治疗和心理干预。


  需要强调的是,以上人群只是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,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病。抑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即使属于高风险人群,只要能及时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,学会调节情绪、寻求支持,就能有效降低患病概率。如果发现自己长期处于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精力下降的状态,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,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——正视问题,本身就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。